当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已经变为金融机构间的监管套利时,许多“金融创新”已经变了形走了样,演变成资金空转,只有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才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,尤其是中小微企业。
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可以从内部酝酿出变革的种子,一切关于大企业有资源更有能力创新的想法都是可笑的天真,传统金融机构庞大的人员、机构和不断追求资产规模的粗放增长,所造成的路径依赖,在提升生产效率面前却恰恰成了沉重的包袱。
创新从来就是小企业做的事情,P2P网贷在金融资源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具有天然优势,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极大的提升了投资人与借款人的匹配效率,减少了中间环节,让个人投资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投资全国各地脚踏实地的企业家,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帮助了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家。
捞一笔的代价有多少?
伴随着又一拨P2P跑路高潮,仅6月份就已有6家网贷平台被爆跑路失联。
对于全行业来说,因为没有行规门槛,盈利和前景又颇为可观。因此在这批P2P创业浪潮当中,既有人希望全心全意的努力做事情,也有人抱着恶意的态度希望捞一票走人。
“平台要做得像样一点,十几万元还是要的,包括租个办公室,配备财务、行政和客服等。当然如果是打算捞一票就走人,随便建个网站只要两三千就搞定。公司的注册信息、资料、办公地点等都可以造假。”
因此,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,可能投入几十万、招募数个有经验的员工就能顺利搭建起一个平台,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。
实际上,运营好一家具备一定规模的P2P借贷平台费用十分之高,风控、开发、营销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而其中。而其中最为昂贵的就是人力成本。
“运营P2P借贷平台的核心在于控制风险,一套完整的风控流程包括用户开发、信审、评级、定价、贷后管理、逾期催收、风险缓释等,搭建这样的一套系统并不容易,优秀的风控人员也是从传统金融业机构重金聘请的。”
所以,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不确定性行业,在商业模式上只不过是将用户的风险转移到平台上。风控机制是P2P行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当你把可控的部分托福给了商人的良心,你觉得捞一笔的代价会有多高?
原罪的枷锁
P2P借贷行业爆发的背景与我国长期的金融压抑和信贷约束紧密相关,它立足于小微市场、边缘市场,对正规借贷市场起到补充作用。但其“野蛮”生长态势与高风险特性,也引来人们的批评,甚至导致口诛笔伐。除因平台倒闭潮导致的投资者保护忧虑之外,人们的批评集中于两点:
第一,P2P借贷源于民间,不受约束,不是正规金融机构却承担着金融职责,草根金融的可靠性堪忧。而昂贵的资金价格又使得P2P借贷很难逃脱“高利贷”的嫌疑。
第二,国内的P2P借贷平台深度介入风险经营,无论是劳动密集型的尽职调查、产品销售,还是虚虚实实的担保和贷后管理,都与注重信息撮合的国外P2P借贷“轻模式”相去甚远,似乎既无法体现互联网的优越性,又对金融的“本质”无任何促进。
第一点,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式P2P借贷的“原罪”:如果该模式由国有商业银行、大型股份制银行推出,人们必然趋之若鹜、赞美有加;现实是,很多P2P借贷平台的创业者甚至根本没有借贷业务经营经验,未得经官方允许,贸然闯入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——金融业,尽管尚未真正威胁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,却已染指禁脔,有图谋不轨之意,行僭越之实。
原罪的枷锁之下,中国式P2P借贷为了使这一新模式适应于国内市场而做的变通乃至创新,无不被视为“异化”:平台建立风险准备金,那是自我担保;平台引入第三方担保,一定是风险分散的反动;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开展业务,完了,这完全违背了小额借贷的“大数法则”,涉嫌非法发行企业债券,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严厉禁止之。
传统金融行业人士在视风险管理为独得之秘的同时,批评的根据并非来自P2P借贷行业的实证分析,也非来自金融理论推演,而大多依赖于对国外P2P借贷行业的认知。
如果还想要了解更多研修班的情况,欢迎与我们的老师进行更近一步的咨询吧。
咨询电话:02988825838 / 周老师:18511622776 / 徐老师:18710845932 / 王老师: 18165390527